【秀色可餐历史典故】“秀色可餐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,美得让人连饭都顾不上吃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对美的赞美,常用于形容女性的美貌令人倾倒,甚至达到一种令人忘我的境界。
该成语最早见于《汉书·孝成许皇后传》:“是时,赵飞燕为皇后,其妹合德,尤有宠,号曰‘飞燕’,身轻如燕,故曰‘飞燕’。帝谓左右曰:‘此女真秀色可餐也。’”这段记载中,汉成帝看到赵飞燕的美貌后,感叹她美得让人连饭都吃不下,因此“秀色可餐”便成为形容美女的常用语。
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,“秀色可餐”被广泛使用,如唐代诗人杜甫、白居易等都有类似的表达,用来描绘女性的美丽与吸引力。虽然这个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女性的,但在现代语境中,也可以泛指事物的美丽或令人陶醉的景象。
加表格形式展示答案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秀色可餐 |
出处 | 《汉书·孝成许皇后传》 |
原意 | 形容女子容貌极美,美得让人连饭都顾不上吃 |
使用对象 | 女性为主,也可泛指事物的美丽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形容女性美貌,也可用于描述风景或艺术之美 |
文学引用 | 杜甫、白居易等诗人均有类似描写 |
语言风格 | 雅致、含蓄、富有诗意 |
情感色彩 | 赞美、欣赏、倾慕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秀色可餐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它反映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与表达方式,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