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是什么意思】“不耻下问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。原句为: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但后人常引用“不耻下问”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、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。
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学习态度,即真正的有学问者不会因为对方身份低微或知识较少而拒绝提问。相反,他们乐于向他人请教,以此不断充实自己。
“不耻下问”意指一个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知识少的人请教为羞耻,体现了谦虚、好学的态度。该成语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精神,强调在求知过程中应保持开放心态,尊重他人、虚心学习。
表格:不耻下问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不耻下问 |
出处 | 《论语·公冶长》 |
原文 | 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(引申含义) |
含义 | 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,体现谦虚好学的精神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谦逊、好学,乐于向他人学习 |
近义词 | 虚心求教、不骄不躁、勤学好问 |
反义词 | 自以为是、骄傲自满、目中无人 |
现代意义 | 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谦逊态度,不因身份差异而拒绝请教 |
典型例子 | 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;学者向同行请教学术难题;领导向下属了解基层情况 |
通过“不耻下问”,我们不仅能看到古人对知识的尊重,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。在现代社会,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提倡,尤其在团队合作与终身学习中尤为重要。